AI迷途,谁来点亮火把?...
1845年,英国人彻底疯狂,他们把GDP的7%都投进了铁路建设里。
7%的GDP是什么概念?它占了当时英国经济总投资的一半。而如果换成当前的中美GDP,等于中国一年要投8.8万亿人民币,美国一年投2.15万亿美元——显然,如今的AI投资虽然火热,但离这两个数字还很遥远。
在当年,货运铁路和客运铁路先后商业化成功,带来了丰厚的利润,英国报纸的一半版面,都登载着铁路投资的招商广告。群众们对铁路这种“先进生产力”如痴如醉,幻想着把它铺遍英伦三岛的每一个角落。
故事的结局,重复了人类泡沫的老套剧情:在顶峰时入场投资铁路的人,最终损失惨重。但另一方面,英国也利用铁路泡沫建设了长达6000英里的铁路网,并推动了工业革命,助长了英国的全球经济霸权。
2025年,一种相似的情绪,也在AI产业里持续蔓延。
一方面是亢奋,全社会围绕人工智能的投资高热不退,政府和企业向AI领域投入天量的资金;一方面则是焦虑,AI公司惨淡的盈利和攀升的项目“死亡率”,导致每天都有入不敷出的的初创公司轰然倒下。
但如果按“刻舟求剑”的算法,在AI领域投资最激进的美国,2024年实际落地的AI投资大概是1600亿美元,目前投资金额占GDP比例也只有0.7%左右,离着当年英国铁路泡沫的7%,还有10倍的差距。
所以《华尔街日报》在一篇文章里,显示危言耸听道:“当前的AI投资热潮,让人联想起19世纪的基建狂潮和20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,风险正在累积。”但它笔锋一转,又来了一句:2025年未必是巅峰[1]。
其实每一次的技术迭代,都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军备竞赛,产业界的每一次闷头加速,都在累加着无法避免的沉没成本。
当下,几乎人人都相信AI能改变世界,但通向那片星辰大海的路径却异常模糊。最折磨人的是“不确定性”,让每一个决策都像在迷雾中投飞镖。
遮天蔽日的大雾当中,所有人都在屏息凝神,等待那个能点燃火把的人。
点燃火把的人
9月16日,腾讯召开一年一度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,AI是众望所归的主题。
今年以来,巨头们围绕AI举办大会沙龙、交流频频,各类AI黑科技齐发,起名、定位烧干了各家产品经理的CPU,但包装下的技术看似强大,实则让人望而生畏。
兴致勃勃的创始人们在偌大场馆逛了一圈,悻悻而归的占了大多数,琳琅满目的AI技术像是一把功能齐备瑞士军刀,但每个功能都带着晦涩难懂的接口,无从下手。
这些都让腾讯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看起来独树一帜。
作为腾讯面向产业服务领域规格最高、规模最大、覆盖最广的大会,相比于秀肌肉,这场生态大会更像是腾讯AI应用落地成果的展示大会。
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展会大厅
首先是自家国民级产品的“焕新升级”。
通过将元宝与微信、腾讯会议、腾讯视频、QQ音乐等十几个应用打通,凭借元宝持续迭代提升的分析和互动能力,实现诸如公众号上@元宝总结文章、让元宝代替参会等日常功能,将AI能力“无痛”融入生活、办公场景。
其次是内部核心业务流程中AI参与度飙升。
例如广告业务上,利用大模型优化广告创作、投放、推荐和效果大幅提升点击率、转化率,直接带动第二季度营销服务收入大增20%;游戏业务上,利用AI加速游戏内容制作、提高仿真能力,实现了游戏收入双位数增长。
AI加速游戏业务实例展示
众多鲜活、具体可感的案例,不讲技术却处处是技术的痕迹,带给产业参与者的不是对技术巅峰的憧憬,而是当下最稀缺的资源——信心。
当前,一级市场投资狂潮烈火油烹,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押注AI的犹豫和迷茫。
一边是技术团队描绘出的激动人心的路线图,似乎通往一个无所不能的通用人工智能,代价却是黑洞般看不到尽头的资金和时间投入;一边是客户端具体却琐碎的需求,样样皆可定制,却难以复制、推广,在成本和利润之间来回拉扯。
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认为,如今打造一个智能体的成本并不高,利用AI降本增效也不是太大问题,但对于模型厂商来说,高筑的训练成本下,如何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,当前还不明朗。
资本已经率先作出了选择。红杉资本作为OpenAI的早期投资人之一,2023年之后却逐渐调转船头,从头部大模型转移到更垂直的专业模型乃至AI应用层。
红杉合伙人Roelof Botha说,“我们的钱不是用来支付天价训练成本的,不是投给那些‘造模型’的初创公司,而是投给那些‘用模型’的[2]。”很直白,也很现实。
当前受到资本青睐的AI初创公司,大多是针对垂直行业与专业领域、拥有用户付费意愿明确的场景的AI公司,换句话说,就是商业变现能力已经得到验证的公司。
找到合适的场景、寻找AI切入、变现的机会,是场景化思维在AI时代的延伸。
但对于初次创业者而言,就像是拿着AI的锤子满世界寻找场景的钉子,每一条路径成功走通,背后都是无数“先烈”走过的弯路,而谁都不想做那颗被摸着过河的石头。
这也是腾讯举办这场“成果展示大会”的初心。
腾讯庞大的产品矩阵提供了AI落地现成的“训练场”和“展示窗”,每一次成功的实践,都是场景化思维在AI时代的又一次验证,为AI应用的探索地图填补一块关键的空白。
去做灯塔
中国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十几年,是与众多巨头飞速成长紧密绑定的十几年,这其中,腾讯给大众的观感最为特别。
从70/80后到00/10后,从QQ空间、偷菜到如今的微信、王者荣耀,不管哪个年代的人都能说出一段与腾讯产品相关的“童年记忆”。一代用户一代产品,正是这些共同记忆,让腾讯天然与用户更加亲近,与用户需求的距离也更近。
古早的QQ农场偷菜页面
因此,腾讯基于自身业务的每一次AI实践都格外具备普适性,对行业的参考意义重大。
腾讯的产品矩阵覆盖了社交、内容、游戏、金融、办公等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,既提供了海量的用户、丰富的场景,又是一个天然的AI改造“指南针”。
一个典型的实践是腾讯办公,在AI时代来临之前,已经是打工人办公的日常工具箱、办公电脑的自带应用,在多年的功能迭代中与用户形成了良好的协作默契。
这种默契使得腾讯对于用户的办公痛点更加明晰,成为了腾讯AI最早找到的“钉子”。
比如会议场景中,通过接入腾讯混元与DeepSeek双模型,AI小助手Pro不再只是单纯做记录、转写和总结,而是充当人的“第二个大脑”:
会前资料整理,会中实时回顾讨论要点、一键检索全网信息,会后深度回溯和智能问答,通过全流程赋能,真正将人从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。
腾讯办公会议助手实时总结讨论要点
合同管理上,通过大模型与法律垂类模型协同、实时接入法律法规库,在提高电子签AI自动起草、审核合同效率的同时,又提升了风控能力。
当这些与AI深度融合的国民级应用获得了用户积极反馈,就向整个行业证明了这个AI应用场景的真实价值与用户接受度,告诉后来者“此路能通”。
同时,庞大的用户基础也成为腾讯AI解决方案的“试金石”。
腾讯的超高流量意味着极度复杂高并发的业务环境,要求解决方案必须技术、工程、用户体验“三项全能”。
每一次成功落地,都等于为行业输出了一套经过超大规模用户验证的标准范式,告诉后来者这条路“应该怎么走”。
与C端相比,B端对准确性要求更高,而且需要清晰地看到AI在任务节点上的提效效果。
根据腾讯在大会上的分享,近期与绝味食品开展了一次AI营销实战。
基于腾讯智能体开发平台、结合绝味食品的业务流程及数据积累,联合打造了人群圈选、商品推荐、动态权益及内容生成等多个智能体,最终营销效率达到人工组的2-3倍,内容点击率1.8倍,支付转化率2.4倍,交易金额3.1倍。
腾讯与绝味食品的AI营销实战引入多个智能体,配合“作战”
而腾讯云过去CtoB的经典打法,同样也在创造AI应用的新可能。
例如销售易与腾讯云联合打造的“AI+CRM解决方案”,就是通过腾讯会议、企业微信、腾讯电子签等多款C端产品联动,融合智能算力和混元大模型,实现B端业务场景全覆盖。
每点亮一款腾讯AI产品,都如同在AI应用的迷航中多了一座灯塔,为同行者指明了方向。
这些身体力行的实践带来了对AI时代场景化思维的延伸思考:
不是提供一个一劳永逸、立竿见影的方法,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,围绕场景形成即时反馈的闭环。
AI或许不能解决场景中出现的所有问题,但因此驻足不前一定不能解决问题。
重要的是怎么利用现有的AI工具,解决不了的暂时用别的方式补充,再通过不断地试错、迭代,逐渐补齐AI的能力。这可能才是当下AI变现最现实、也最可持续的方式。
以人为本的AI
那么,腾讯最终要打造什么样的AI?汤道生的答案是:“以人为本的AI”。
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,聚焦于怎么能让AI服务好人、以人的需求为中心,推动技术能力的发展,基于这个方向,做“好用的AI”。
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发表主题演
汤道生以元宝加入语音畅聊功能为例,正是因为人们日常生活更习惯用语音进行交流,用语音互动的元宝能够让用户得以用最舒服的方式使用AI。
元宝的自由对话功能
从场景化到以人为本,其实是AI从“能用”到“好用”、“爱用”的必然演进。
场景化带领了AI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“第一公里”,确保了技术有具体的应用环境和要解决的具体任务,但场景只是入口,场景的主角和AI的终点始终是人。
AI技术要真正融入人类的生产生活,不仅要解决问题,还要追问AI是否真正增进了人的福祉、提升了人的尊严、解放了人的潜能。
欧洲民俗传说中的“七里靴”,常被西方研究者用以形容AI应该达到的效果:
让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流程步骤都像穿上了“七里靴”一样“一步千里”,自身的能力得到更大范围的延伸,而不是让AI代替自己行动,让“七里靴”代替自己奔跑。
这也与红杉合伙人Konstantine Buhler的观点重合,即AI不是要替代人力,而是让人们原本做不到、做不精、做不快的服务变得可能,由此扩张服务的边界以及质量[3]。
这让人联想到福特在20世纪初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,其初心在于实现一个朴素的愿望:提高汽车生产效率、降低生产成本,让普通家庭买得起一辆汽车。
福特的汽车装配流水线
于是,一条流动的传送带替代了工人走动的双脚,将工人固定在各自的岗位上,完成重复地组装任务,将复杂的汽车装配流程分解为数个简单而标准的操作步骤。
专用机床、抛光机、冲压机等诞生于工业革命的大型机器被大规模整合进产线,替代流程中人力重复而低效的部分,将一台T型车的生产时间从12小时28分缩短至10秒[4],售价从850美元来到360美元[5],就此走入寻常百姓家。
在这里,没有未来科技炫目的身影,有的只是当时最常见的工业设备与技术,它们被重组与整合,在与人类协作、引发效率革命的同时,将工人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,得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环节,提升了工作的价值感。
如今AI要做的事与流水线异曲同工,从替代重复性的体力劳动,到替代重复性的脑力劳动,从提高生产效率,到解放创造力,最终愿景都是进一步拓宽人的能力边界。
这个过程不是技术的盲目堆砌,而是让技术与具体的问题碰撞,去解决现实的瓶颈与需求,再经过持续的筛选、验证与迭代,最终成为一种普世的解决方案乃至方法论。
这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从人类建立第一座现代工厂到流水线的诞生用了144年,如今的AI技术同样是一场跨越百年深刻变革,是一场需要敬畏心与战略定力的马拉松。
厂商的竞争力并不悬浮于技术参数之上,而是深植于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,紧扣用户需求,心不焦气不躁,做好能做到的,再开拓新技术、打磨旧技术。
汤道生说,腾讯不沉迷于AI的空想,而是聚焦具体应用场景中的用户需求与痛点。
这正是腾讯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的初心,也是腾讯云在多年的云计算竞赛中,历久弥坚的独特壁垒,使其穿越周期,在杂音喧嚣不断的AI时代迅速铆定了方向。
惟务实者能执技术之矛,惟深耕者能拓未来之路。你若不惜生命去追求荣耀,那就应当把星星当作目标。
参考资料
[1]Silicon Valley’s New Strategy: Move Slow and Build Things,Wall Street Journal
[2]Sequoia’s Botha Says Venture Capital Firm Is Focusing on AI Apps After OpenAI Success,Bloomberg
[3]AI Ascent 2025, Sequoia Capital
[4]汽车标准化,从100年前这台美国卡车开始,汽车之家
[5]《美国百年经济奇迹》
[6]Railway Mania: The Largest Speculative Bubble You’ve Never Heard Of, Focus-economics
作者:何律衡
编辑:戴老板
责任编辑:何律衡
封面图片来自ShotDeck

全网新项目分享交流群
扫码进群,获取最新项目资讯
文档于: 2025-09-26 11:23 修改
标签:
评论列表
AI迷途,谁来点亮火把?...
1845年,英国人彻底疯狂,他们把GDP的7%都投进了铁路建设里。7%的GDP是什么概念?它占了当时英国经济总投资的一半。而如果换成当前的中美GDP,等于中国一年要投8.8万亿人民币,美国一年投2.15万...